窮人比較笨? 匱乏 經濟學給我們的思考

by Travis Chang

2019年台灣平均每人每年工時為2028個小時,台灣超前韓國(1967小時)、日本(1644小時)的工作時數,在亞洲國家僅次於新加坡(2324小時)排名第二,全球第四。在薪資方面,年薪20~60萬的人佔了全台灣81%左右,也就是說全台灣年薪低於60萬以下的人高達8成。從以上兩個數據來看,台灣勞工長期存在低薪且工時長的情況。許多經濟不發達的國家,人民為了追求充足的報酬,才需要長時間的工作。台灣在許多方面擠身已開發國家之林,但工時與薪資方面卻進步的緩慢。試想,一個總是感覺時間不夠的人與一個總是入不敷出的人,他們都面臨匱乏的狀態,而所有學科領域對匱乏這個問題有同樣的看法,當我們有的比我們想要的還要少,結果很簡單:我們會感到不快樂。然而 匱乏 經濟學的兩位作者Sendhil Mullainathan 與 Eldar Shafir所討論的不僅僅如此,他們跳脫過去的思維並試圖從另一個視野來理解匱乏是如何影響一個人的心理機制。除了時間與金錢的匱乏,他們發現任何形式的匱乏都會讓我們盲目、行為更衝動、智力下降、無法專注,甚至造成惡性循環,讓沒有錢的人更窮,沒有時間的人更忙。(避免睡眠匱乏,請參考我的另一篇文章THE POWER NAP 強效睡眠法。)

匱乏造成的隱形社會成本如此高,在台灣的我們卻身處其中不自知。因此不論是政府、組織的決策者,或是身處在又忙又窮世代的人們,都應該借助匱乏經濟學來思考如何回應匱乏所造成的不良後果。

匱乏讓窮人更窮,沒有時間的人更忙。

一、任何形式的匱乏都有相似的行為

許多人認為時間管理與金錢管理是兩種不同的問題,比如:一個在科技業上班的工程師,因為不良的時間管理,導致專案無法如期完成,與一個經常無法在欠款期限前繳款的低收入戶,他們兩個的教育程度不同、環境背景不同,他們的動機不同,然而他們的行為模式卻是高度相似的。沒有時間的人常常沒有時間,沒有錢的人常常陷入債務循環,Sendhil與Eldar從這個角度發現,一個人只要處在匱乏狀態(匱乏就是擁有的比你感覺所需的還要少),不論匱乏的形式,比如:沒有錢、沒有時間、沒有朋友(孤單的人)、節食(卡路里匱乏),他們都有下列三種相似的行為:

1.專注紅利

大部分的學生在快要考試的時候,念書的專注程度比平常沒有考試來得高,這個效應就是時間匱乏導致的專注紅利。而我們常常設定「完成期限」(deadlines)來幫助我們聚焦完成工作,其實也是一種利用專注紅利的方式。但設定不同deadlines的方式,對於生產力的提升也有所不同。例如:有一份研究雇用大學生來校對三篇論文,大學生有三個星期來完成這份工作,酬勞是根據找出錯誤的多寡與是否如期完成而定。其中一組每週都要交回一篇校對過的論文,另一組只需要在第三週全部繳回。結果是deadline比較緊湊的那一組最有生產力。他們找到更多的錯別字,遲交狀況最少,也賺到最多的酬勞。

除了時間之外,任何形式的匱乏都會產生專注紅利。例如:牙膏越來越少,我們擠牙膏就會變得更謹慎節制一點。昂貴的巧克力,往往捨不得吃最後幾顆。有字數限制的作文,我們寫作會更小心,也寫得最好。

專注紅利讓我們聚焦完成工作。

然而不論何種形式的匱乏,我們都無法控制他所導致的效應,也無法避免他產生的結果,我們也不能「假裝有deadline」(假裝明天要考試),好讓他能為我們產生專注紅利。我們只能實實在在地利用「真正的匱乏」去擄獲(capture)我們的心智。

2.隧道效應及隧道稅負

匱乏還會產生隧道效應,他所引發的隧道視野,如同在隧道裡,視覺範圍變狹隘,讓人們只對隧道裡面的事情專注,完全看不到隧道外面的事物。例如:為了救出困在火場的小孩,即使身上沒有防護裝備,孩子的媽媽依然奮勇衝進火場救小孩。也就是說,隧道效應讓我們視野窄化而忽略其他可能更重要的事。

隧道稅負是因為隧道效應讓我們過度專注當下,而忽略未來產生的不良後果。想像有兩個專案,一個明天就到期,另一個還有一週才到期。我們通常會先處理明天到期的專案,而專注紅利能讓我們提高生產力完成明天到期的專案。不過,他同時也讓我們產生隧道稅負,讓我們完全忽略掉一週後才到期的專案。

另外,多工作業也是隧道效應的一種展現。我們邊聽音樂邊看書、邊開會邊收發email、邊吃飯邊看手機。多工看似讓我們節省時間,但他也讓我們付出代價。多工會降低我們專心的程度,邊吃飯邊看手機對健康的影響可能要在很久以後才會出現。而隧道效應會促進多工作業,因為他節省時間的效應在隧道內,產生的問題往往都是落在隧道之外。

3.智力及自制力降低

研究已經證實,當學生被附近的噪音長期干擾,他的學習成績會落後。也就是說外在干擾造成的分心,會影響一個人的專注程度。然而,讓我們分心的事,盤踞我們心頭的事,不一定來自外在,他常常是自己製造出來的。比如:當你突然失業了,你會煩惱要不要先跟銀行溝通房貸延後付款?孩子的課後輔導還要不要繼續?許多的思緒開始不斷地湧出,也許你當時所處的房間是安靜的,但那些內在的紛擾卻一直不停的打擾你,就像一台正常運作的電腦,突然開了很多程式,你的上網速度變慢了,你以為電腦出了什麼問題,其實是他的運算能力被佔用太多。也就是說,失業造成你財務上的匱乏,而匱乏會窄化一個人的認知頻寬

認知頻寬就像一個人的cpu,他擁有解決問題、邏輯思考、計畫、專注、控制衝動的能力。一旦匱乏佔據我們的心思,我們的智力會降低、專注力降低,我們也變得比較不容易控制自己的情緒。也就是說,我們過去以為一個人的認知頻寬是固定不變的,但實際上認知頻寬可能隨著環境及匱乏而出現變化。

二、匱乏導致容錯空間比較小

張三和李四逛街的時候都看中了一條牛仔褲,他們都很喜歡這條牛仔褲,只是這條牛仔褲居然要價一萬,但內心的渴望最後還是讓他們不明智的買下這條牛仔褲。他們回到家後都發現這是一個錯誤的決定,但手頭比較寬裕的張三只要懊悔一下就好,而手頭比較拮据的李四需要煩惱的更多,因為他那個月沒有多餘的錢去還房貸,可能還必須要向別人借錢。

李四的收入沒有多餘的寬鬆 ( slack ) 容許多餘的支出,導致他必須借錢才能填補這個財務空缺,一旦他急於為了解決這項債務問題,他陷入了隧道效應,他只想著該怎麼借錢補足房貸,而借錢所產生的高額利息已經在隧道外,他沒辦法注意這個問題,這也是許多借錢的人常常挖東牆補西牆,被困在債務循環裡面。

當然,不會有人因為買了一條牛仔褲沒有錢繳房貸而借高利貸。然而這個故事主要在強調沒有多餘的資金( 錢財的匱乏 ), 因為一個錯誤的決定導致債務危機。同樣的,時間的匱乏也會有借高利貸問題,只是他們借的不是錢,是自己未來的時間。比如:許多人安排行事曆的方式是一段接著一段的,早上9點到10點開會,10點到12點和廠商討論合約內容。這樣的行事曆看起來非常完美,每一個時段都安排的毫無縫隙。時間的安排沒有多餘的寬鬆,一旦一個行程被延誤,或是突然安插一個臨時的急件,只能借用未來的時間並把所有的行程延後,造成之後的行程全部delay。

不論時間或是金錢的 匱乏 ,都會讓人陷入隧道效應,他只想趕快把身上的火給撲滅,但他沒想到借錢或是借時間的行為反而造成匱乏的循環,而這把火最後還是會燒到自己的身上。因此,我們發現匱乏總是伴隨著借貸的出現,他讓我們的容錯空間變小,也造成窮人越窮,沒時間的人越忙。

三、貧窮會降低智力?

印度的蔗農一年收成一到兩次,而蔗農只有在收成的時候才會領到收入。蔗農可能在今年六月收成的時候拿到一筆收入,這個時候對他來說相對有錢,一直到隔年四月、五月收成前他的手頭又開始拮据了。因此,同一個農民在收成後的幾個月是有錢人,收成前幾個月是窮人。經由智力及自制力的測驗發現,在貧窮的時候(收成前)農民的智力及自制力比他在有錢的時候(收成後)低了很多。也就是說,同一個農民在貧窮的時候顯得比較不聰明、也比較衝動。一但讓蔗農回到收成期時,他們的智力又回到原本的水平。這個實驗的結果要表達的不是窮人比富人笨,或是窮人比較衝動和能力不足,而是因為窮人的認知頻寬有一部分被匱乏佔用,讓他們的行為「看起來」比較笨拙也比較衝動。

匱乏 會佔用認知頻寬,就像開了很多網路,上網速度就會下降。

人們經常將一個人的耐心、容忍、專注、分心、健忘和衝動控制歸類為「 人格特質 」的行為,比如:我們認為窮人看起來心不在焉,你會覺得窮人比較容易分心。一個工作忙碌的父親回到家就責罵孩子,你會覺得他看起來就像一個不稱職的爸爸。一個財務狀況拮据的學生,匱乏佔據他的心思,讓他連簡單的試題都會答錯,你會覺得他看起來就像是能力不足或是一個懶散的人。我們習慣用「 窮人專注力低 」、「 沒耐心且易怒的爸爸 」與「 能力不足的學生 」這樣的人格特質看待他們,但是他們看起來「 能力不足 」或是「 沒耐心且易怒 」的特質,可能純粹是因為他們當時正面臨匱乏,以至於認知頻寬被嚴重徵用,而讓別人對他們有這樣的感覺。

四、防 匱乏 機制

相信很多人都有這樣的經驗,考試前兩天唸書特別認真,工作專案快到期時也特別專心,匱乏帶來的專注紅利讓我們得到專注的好處。但事實上,我們人生的大部分時間,並不會時常感覺到有緊迫的完成期限。那些在完成期限前出現匱乏的體驗,往往是因為在充裕時期的不良管理問題。比如:農夫在收成前欠缺現金,是因為他在前一次收成時沒有管理好花錢的方式。又或者許多人常常在時間充裕的時候,不自覺的滑手機、看 youtube,任由時間流逝,而沒有分配好該做的工作,以至於最後都在匱乏狀態度過。所以我們更應該思考如何在充裕時期妥善分配資源,因此設置「 防匱乏 」機制在充裕時期建立緩衝 ,就顯得很重要。

為了避免浪費太多時間在社交軟體和看影片上,筆者利用Stayfocusd來限制每天使用 facebook 與youtube的時間,這款chrome外掛的app,可以讓我在有限的時間,專注且有目的性的使用facebook 與youtube,而不會無止盡的使用社交軟體。另外,為了存錢以備不時之需,筆者也會利用「 信封袋理財法 」存錢,這樣的理財法可以有效分配收入,讓每個月都有餘裕。

隧道效應,讓人看不見隧道以外重要的事物。

當然,我們還需要更一步思考,若是我們已經陷入隧道效應,該如何避免持續在隧道內。有時因為工作忙碌的關係,我們常常會忘記應該要多運動,或是吃健康食品補充維他命。這時候,如果經濟狀況許可,健身房的教練課會是一個不錯的選擇,因為就算自己的工作忙到陷入隧道效應,教練都會不斷提醒並約好下次上課的時間。另外,為了定時補充營養食品,筆者也會將營養食品分成星期一到星期日的量,放在電腦前醒目的地方,提醒自己再忙都要補充營養食品。

除了上述提到的個人防匱乏機制之外,政府與民間組織也透過許多計劃和方法來改善匱乏狀態。比如:治療肺結核需要不間斷的服藥六個月以上才能治癒肺結核,為了避免病人因為生活忙碌導致隧道效應而忘了服藥,就需要有醫護人員監督病人服用藥物,這就是肺結核都治計劃(DOTS,Directly Observed Therapy- short course)的誕生。 另外,為了避免開車分心,政府禁止開車、騎車使用手機也是避免陷入隧道效應的一種方式。

五、管理認知頻寬

自從汽車大王亨利·福特注意到工作時數與認知頻寬之間的區別,並為工廠員工設定每週工作四十小時的決定,使得工廠的總產量不僅提升、製造成本降低,也讓更多員工有時間陪伴家人且有時間消費。所以許多國家為了提升勞動生產力,也針對勞工工時及休息制定相關的法規。在台灣我們雖然有勞基法保障勞工休息時間,但事實上,許多公司及工廠並沒有按照勞基法制度的規範執行,生活在台灣的勞工, 「匱乏」 似乎是一種無法避免的生活方式,然而,匱乏會影響一個人的認知頻寬。

試想,當一個人忙碌的時候,或必須考慮接下來要做什麼的時候,他會先思考自己有多少時間及做這件事要花多久,但是他不曾考慮過自己的認知頻寬。他可能會說:「 我只有15分鐘,我先來做這件小的任務。 」但他不太會說:「 我現在沒什麼認知頻寬,我來做這個簡單的任務。 」

人們普遍懂得管理時間,卻忽視認知頻寬,更不會規劃和管理認知頻寬。一但我們了解匱乏會窄化認知頻寬,我們就懂得在認知頻寬比較小的時候做比較沒這麼困難的任務。我們必須學習,隨著認知頻寬的大小,來調整我們要處理的事情。

匱乏是一種思維模式。而我們必須打造「 防匱乏 」的機制,以免匱乏佔據我們的認知頻寬。

結語

狄更斯說過:「 這是最好的時代,也是最壞的時代 」。 我們所處的時代擁有充沛的資源,我們可以從網路快速得到資訊、也能透過方便的物流得到需要的產品。然而我們缺乏的時間、朋友和更多的錢,也讓我們身處在最匱乏的時代。作為一門新的學科,匱乏經濟學要告訴我們的是,匱乏是一種思維模式,因為匱乏會改變我們的思考、佔據我們的心智,在淺意識裡影響我們的行為。而我們必須用不同的角度看待熟悉的事物,才能真正了解這門學問。

我們提到,每個人對自己的認知頻寬所知不多,事實上,社會學家對社會起伏的認知頻寬也所知不多,社會學家頂多衡量物質面向:現在多少人失業?在這個範圍產生什麼?獲利多少?諸如此類。 但社會的認知頻寬同樣有起伏波動,比如:有沒有可能2020年新冠肺炎所造成的全球經濟衰退也造成人類嚴重的認知衰退?當失業率不斷攀升的同時,決策品質有沒有可能也跟著下降? 目前都沒有數據資料來回答這些問題。然而透過兩位作者的拋磚引玉,我們期待未來有一天能有更多這方面的研究,我們也期待政府官員未來能將國民的認知頻寬作為政府決策的一個重點。但在此之前,我們先從打造屬於自己的防匱乏機制開始,並認清一個人的認知頻寬是變動的,我們隨時都要面對匱乏,並調整執行的優先順序。防止匱乏,不會是一件容易的事,但絕對會是一輩子值得學習的事。

參考資料:
1.台灣是已開發國家,為何工時卻跟墨西哥一樣長?因為老闆沒做這4件事
2.都治計畫

3.電腦玩物 Esor, Stayfocusd 控制不自覺時間浪費,經典專注練習工具使用技巧
4.Sendhil Mullainathan & Eldar Shafir, Scarcity: Why Having Too Little Means So Much 匱乏經濟學

You may also like